海南省司法厅在定点帮扶工作连续五年获评为“好”
- 编辑:5moban.com - 18但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就发生了,而且是在蓄水过程中就发生了。
科研能否承载未来粮食安全9月7日启动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与适应机制研究分为四个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种植制度与区域布局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气候变化介导的农业灾变时空演化规律研究,以及气候变化驱动的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空间数值模拟预测研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说,年平均温度增高1℃~2℃,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从作物本身的适应性看,唐华俊说,大多数作物都有适应性,随着温度的变化,作物本身也在适应新的温度条件,其适应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些作物受温度变化影响而减产,而有些作物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产量在新的温度条件下反而会有一定的增高。例如,在南方洪涝多发地区建立防汛抗(排)涝科技服务队,在北方干旱多发地区建立抗旱和节水灌溉科技服务队。如,在特定地区,什么季节种植某种作物,哪些作物可以和其他作物套种轮作等。所谓农业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水分、温度、土壤、作物品种等,这是农业生产的四个基本要素。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相对完善的农业气象和病虫害等监测网,就属于科学抗灾减灾的一种手段同时,黑龙江地区气象站点的监测数据也表明,过去50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增高了1℃~2℃。既然气候暖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如气候极端多变带来的豪雨或干旱现象、海岸更易被侵蚀、疾病更容易散播)日益频密,地窄人稠的新加坡更需要未雨绸缪。
海平面也将上升18至59公分。人定胜天,普遍被理解为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人合一精神。与巴国、中国和朝鲜的水患相比,新加坡的淹水问题自然是小巫见大巫。根据美国宇航局对地球气温的分析,在过去15年里有12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年份,2009年是全球第二热的一年,南半球更是最热的一年。
科学家对于巴基斯坦洪水的原因仍然莫衷一是。这对人类未来生存的安全,都将造成严峻的后果。
更为贴近的理解,应该是指在从事任何事业时,人谋有时比天命更加重要。巴基斯坦遭遇洪水肆虐,几近一个月,全国约五分之一土地被淹没,受灾人口多达2000万人。因此,政府要如何减轻乃至避免淹水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民众又该如何应变自保,势必会成为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公共议题。二是印度洋气温的上升,导致季候风带来异常超大的雨量。
但是大自然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朝鲜甚至得出动军队协助5000多人紧急撤离。要完全杜绝极端气候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冲击并不容易,要降低其灾害却并非不可能。虽然人类行为是否直接造成全球暖化,还有待完整全面的证明,暖化现象本身却几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预测,到了2100年,因气候暖化,全球海平面温度将增加1.1至1.6摄氏度。然而淹水问题对民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却是明确而实在的,且不论至今的水患能否防范得更理想,在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本地气温和海平面变化等蛛丝马迹,今后发生暴雨和因之引发的水患、树倒的概率,可以预见将更为频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亲自视察灾情后,将其严重性比拟为慢动作的南亚大海啸。对于本地今年以来几次暴雨后的淹水和树倒现象,环境局表示,虽然本地天气容易受大规模气象,如区域风暴、台风、太平洋海域形成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干扰,但同时也会受本地上空出现的短暂且小规模气象,如对流性雷雨、苏门答腊风飑等的影响。
但是南亚次大陆民众并非洪水的唯一受害者,东亚的中国和朝鲜,自上周四以来也因边界的鸭绿江大洪水,至今已经有20余万人受灾,水患程度为60年来第二大。此外,尽管新加坡气温自1970年代以来,每10年增加了0.25摄氏度,海平面在过去15至17年间,每年平均增加了3毫米,环境局至今也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研究,把近期的暴雨与全球气候变化挂钩。人为因素首先难辞其咎,巴国因人口增长压力而大肆砍伐树林,让更多泥沙堵塞河道,是大水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尤有甚者,根据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类似的暴雨洪灾或将成为常态。一是喜马拉雅冰川因气候暖化加速溶解,把大量淡水倾泻入泥沙郁积的印度河巴基斯坦遭遇洪水肆虐,几近一个月,全国约五分之一土地被淹没,受灾人口多达2000万人。
因此,政府要如何减轻乃至避免淹水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民众又该如何应变自保,势必会成为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公共议题。人定胜天,普遍被理解为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人合一精神。
这对人类未来生存的安全,都将造成严峻的后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预测,到了2100年,因气候暖化,全球海平面温度将增加1.1至1.6摄氏度。
然而淹水问题对民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却是明确而实在的,且不论至今的水患能否防范得更理想,在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本地气温和海平面变化等蛛丝马迹,今后发生暴雨和因之引发的水患、树倒的概率,可以预见将更为频发。虽然人类行为是否直接造成全球暖化,还有待完整全面的证明,暖化现象本身却几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海平面也将上升18至59公分。此外,尽管新加坡气温自1970年代以来,每10年增加了0.25摄氏度,海平面在过去15至17年间,每年平均增加了3毫米,环境局至今也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研究,把近期的暴雨与全球气候变化挂钩。尤有甚者,根据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类似的暴雨洪灾或将成为常态。人为因素首先难辞其咎,巴国因人口增长压力而大肆砍伐树林,让更多泥沙堵塞河道,是大水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是喜马拉雅冰川因气候暖化加速溶解,把大量淡水倾泻入泥沙郁积的印度河。既然气候暖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如气候极端多变带来的豪雨或干旱现象、海岸更易被侵蚀、疾病更容易散播)日益频密,地窄人稠的新加坡更需要未雨绸缪。
要完全杜绝极端气候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冲击并不容易,要降低其灾害却并非不可能。二是印度洋气温的上升,导致季候风带来异常超大的雨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亲自视察灾情后,将其严重性比拟为慢动作的南亚大海啸。但是南亚次大陆民众并非洪水的唯一受害者,东亚的中国和朝鲜,自上周四以来也因边界的鸭绿江大洪水,至今已经有20余万人受灾,水患程度为60年来第二大。
更为贴近的理解,应该是指在从事任何事业时,人谋有时比天命更加重要。朝鲜甚至得出动军队协助5000多人紧急撤离。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必须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趋势。但是大自然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但是这也意味着如何计算出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在土地稀少珍贵的小岛,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各界周详的讨论,以凝聚行动所需的最大共识。对于本地今年以来几次暴雨后的淹水和树倒现象,环境局表示,虽然本地天气容易受大规模气象,如区域风暴、台风、太平洋海域形成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干扰,但同时也会受本地上空出现的短暂且小规模气象,如对流性雷雨、苏门答腊风飑等的影响。
根据美国宇航局对地球气温的分析,在过去15年里有12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年份,2009年是全球第二热的一年,南半球更是最热的一年。科学家对于巴基斯坦洪水的原因仍然莫衷一是。
与巴国、中国和朝鲜的水患相比,新加坡的淹水问题自然是小巫见大巫近日,联合国今年第三次气候变化谈判于德国波恩闭幕,近190个国家的4500多名代表参加了谈判。